区域医疗改变了过去医院各自建立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将对国内医疗信息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清晨,曾是糖尿病患者的张扬正在享受晨跑时光,她的感应式智能手机正实时监测她的心跳频率和卡路里消耗数据,并同步传输到她的卫生保健经理的电脑上。稍后她的手机反馈里显示已为她预定了下午跟医生的常规性回访时间。下午3点12分,李冰医生的智能手机也提示,在3点30分,他和病人张扬有一个预约。李冰医生进入医院的远程视频会诊系统,向张扬和自己的临床研究助理展示了张扬的血糖浓度变化模型。从这个模型来看,张扬现在的健康情况相当不错——她的总体健康分值已从以前的67.8%大幅提高到84.2%,血糖浓度单位目前为124mg/dl,两项均好于标准值的84%和126mg/dl。张扬稍后驱车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大型自助药房,用电子医疗保健卡访问个人健康帐户,几下轻便操作后,她就完成了一份糖化血红蛋白A1c测试的预定,并购买了李冰医生开出的降糖药。到此,她的本次常规诊疗圆满结束。 这幕由微软医疗解决方案部门为我们呈现的未来医疗远景,在今天看来还有点好莱坞科幻大片式的超现实意味。然而,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告诉记者,随着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并借助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患者享受这样快捷便利的医疗和保健服务已经指日可待。而且,这样的医疗保健服务也不会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这就是当下成为焦点的区域医疗所要实现的长远目标。 区域医疗成焦点 天健科技区域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赵辉最近频繁在各地奔波,忙于区域医疗项目的跟踪。“8500亿的投入是个巨大诱惑,但最后落到信息化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区域医疗应该是其中最大的一块儿,竞争也最为激烈。而且,和以往医疗行业信息化主要由技术和应用需求推动不同,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显然是由政策拉动的市场,说起来就会起来,热得很快,这给医疗IT服务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赵辉说。 事实上,天健科技早在两年前就专门成立了区域医疗事业部,看好区域医疗的发展前景。而更早开始,天健就一直在谋划通过与地方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合作建立小范围的医疗共享体系。赵辉认为,先于别的公司在区域医疗领域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无疑为天健未来占据这一市场打下了基础。 那么,区域医疗对于想介入医疗信息化的IT公司来说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一位专业人士认为,由于医改投入的带动,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医疗信息化相关的设备采购、各种应用系统建设都将围绕区域医疗这条主线进行,中央的投入、地方政府的投入都将透过地方卫生主管部门经由区域医疗项目落地,因此,抓住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的话语权就等于在整个医疗信息化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据了解,国内主流的医疗IT服务商多已在区域医疗上有所动作,比如东软、天健、杭州创业、西安天网、金仕达卫宁等。而由于多年专注于医疗行业信息化,这些公司多少有些近水楼台的优势。 不过,比起这些专业的本土公司,一些原本游离之外的国际厂商切入的动作可能还要更迅速一些。 不久前,微软宣布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信息化合作,并高调推出Amalga医疗解决方案,这与此前微软悄然进行医疗相关解决方案研发投入的低调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还介绍说,不仅开始实施医院信息化项目,建立成功案例宣传自己,微软还同时透过卫生主管部门参与区域医疗的讨论和规划,试图在标准建立中赢得话语权。 与此同时,专业提供企业数据平台和数据整合服务的Informatica公司最近则赞助了在上海举办的区域卫生信息整合高峰论坛。Informatica公司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吴韶益坦言,公司正是看好中国区域医疗这个大市场,看好其中带来的数据整合的机会。而据了解,此前Informatica虽然在北美数字医疗市场颇有声望,但在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还是刚刚着手,促其着手的显然正是最新的医改政策。 IBM也“配合”医改实施细则的公布迅速推出了四大医疗解决方案,其中第一个就是专门针对区域医疗的IDS整合交付系统,并很快又和重庆市南岸区签署了区域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合作协议。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此前就一直在数字医疗有巨大投入的英特尔公司以及思科等更多的国际厂商也都迅速制定了针对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新策略,高调参与。 显然,8500亿的投入对于正处于经济危机影响下的IT公司来说无异雪中送炭,自然要兴奋一番。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公司也都在思索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区域医疗究竟该从何处入手?IT公司可以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信息化在其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 或者说,IT公司究竟该在区域医疗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事实上,这才是未来决胜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关键。 区域医疗以信息化为“经” 2009年2月,上海市宣布将按照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由若干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模式,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 这一模式源起于两年前在浦东新区试点的外高桥功能区医疗联合体。当时上海市七院吸收附近的高桥、高东、高行、凌桥镇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了一个跨越城乡的医疗联合体,通过双向转诊、先进医疗设施共享、互为确认检查项目、派出专家业务指导等形式进行多元合作。 据了解,这一模式收效不错,凡在这4家位于偏远郊区的镇级卫生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均可以得到几乎与七院相同水平的治疗,因而也才有了现在进一步扩大范围的可能。 上海市的这一成功实践无疑给其他地区的区域医疗改革增加了信心。在整个医改中,区域医疗联合体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覆盖城乡、公共卫生等其他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或者变得简单很多。因此,区域医疗成了医改的突破口。 然而,区域医疗又该从何处入手突破呢?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注于信息化。建立区域医疗的大格局必然离不开信息化,医疗资源共享问题必须通过完整的信息系统来实现。因此,信息化其实是区域医疗的经线或大动脉,以此串联、交换、共享,体系才可能活跃,资源才可能流动起来。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认为,如果说过去信息化对医院来说可有可无,在区域医疗的大背景或者说未来医疗行业新的发展背景之下,信息化则是必需品。“过去大家可能认为医疗信息系统是奢侈品,那么现在不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基本建设。就像在盖医院时会把床位作为基建的一部分一样,今天整个信息系统也应该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而不是过后再想信息系统怎么建。” 诚然,建立一个可以共享各种信息和医疗资源的互连互通体系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显然有些艰难。从2006年开始,就不断有IT公司和一些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共同试点小范围的区域医疗,希望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可以更好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共享体系。然而几年过去了,成功案例几乎没有,规划依然是规划。 Informatica公司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吴韶益有着近15年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丰富经验,他认为,区域医疗实现的最大问题是要解决利益冲突,而医保是关键的突破点。 专家认为医保是关键 “我跑了这么多年的区域医疗,医院间信息共享的推进有重重困难。现在看来,未来会把信息都集中在医保中心,透过它来中转、共享。而且现在已经有一些HIS公司在联系保险公司做这个事情了。”一位HIS公司副总经理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 事实上,电子病历的艰难推进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HIS公司应该还对五、六年前的电子病历热潮记忆犹新。标准、技术、医疗体制、安全、隐私……当拨开这一重重迷雾之后,IT公司赫然发现,原来更深的根源还在后面。 专家也坦言,由于一个城市里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机构,要做到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难度非常大。 吴韶益以他的经验下了这样的定论:“根本不要去想医院间主动共享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最好的就是做到病历摘要。强制也好、怎么样也好,都没有用,因为那是医院的生存根本。没有一家医院会给出病历的全面性资料,最多只能给出病历的摘要,病历摘要目前为止已经是最完美的了。而且给出病历以后,标准还必须要统一,这就更难了。但是这又不是不可能实现。如果医院产生的费用最后都统一由医保中心来支付,不给出信息不支付钱,自然也就能实现交换了。” 在吴韶益看来,未来医保中心会成为信息中转交换的枢纽。“医保中心既是一个收钱的单位,也是付钱给医院的单位,会是所有医院最尊敬的一个单位,它的信息系统也会是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IBM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IDS整合交付系统将成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关键。IBM提出了协同医疗的概念,认为协同医疗延伸了中心或专科医院的覆盖范围,增强了优质资源的可及性,从整体上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成本。而一定的治理规则,还可以渐次把协同成员的服务水平拉齐拉高。这样,相同的患者体验可以有效地分流病源。但IDS模式也面临挑战,那就是质量保障和财务分配模式。由于在协同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医疗实体的产权合并,如何建立一套持久有效的管理、治疗、收费的治理模式,是IDS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那么,目前医保在参与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上又有怎样的动作呢?不久前,保监会表示,近期将出台商业保险参与医改政策,并将支持保险机构参与现有医疗机构的改制和重组。专业人士认为,这多少会触动现有的机制,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形成有效约束,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而更重要的是,多方参与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医疗的信息共享。 标准问题亟待解决 区域医疗的关键是信息整合,而谈到信息整合和共享就不能不谈到信息标准。这也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过去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医院往往都是各自建立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产品,很多应用系统都是定制开发的,这无形中给信息交换设置了障碍。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不光是在医院之间,其实同一医院的很多部门之间系统应用差别也很大,导致整个医院数据的兼容、流通都很不方便。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在业务流程和医护人员的工作习惯上都存在很多差异,同一家医院不同部门采用的信息系统软硬件平台也各有不同。要帮助中国的大型医疗机构实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我们要先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做什么,要应对的挑战是什么。”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张宏江认为,要有一个很好的可扩展的平台,能够兼容各种各样的数据结构。“微软在国内也在做一件事,看我们能不能把国内的医疗系统标准建立起来。目前我们并没有很统一的标准。” 银江科技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虽然不是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但信息化下的流程再造依然需要标准化的支持。银江电子执行总经理章笠中说:“对医院来讲,其实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医生的医疗水平,以及应用一些新的技术,除此之外就是管理和医疗安全。医术可能跟信息化关联度并不是很高,但医疗服务质量特别是医疗安全就跟信息化关联度很高了。其实这是可以通过流程固定下来的,比如输液、打针。而要进行流程化,就必需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据了解,银江科技也透过和英特尔的合作参与到相关标准的制定中。 标准历来是必争之地,几乎所有的实力派厂商都极力争取参与相关标准的建立,然而也会各执一辞。 吴韶益却把这个问题看得比较简单:“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统一?关键还是医保中心。医保中心支付费用,如果不标准,医保中心就不付钱,自然就会统一了。”吴韶益认为,医保中心是甲方,医院是乙方。医院会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叫做申请费用中心,就是向医保中心进行医疗费用申请的。这种模式下,医院一定会主动按照医保中心的要求统一信息格式。 重新认识HIS的价值 假设交换共享的积极性问题解决了,标准问题也解决了,在区域医疗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关键的系统便逐渐浮出水面,不得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HIS(医院信息系统)。 在之前十几年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HIS一直是最先建立起来的,也在医院的信息化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区域医疗的新的信息化格局之下,HIS也将担负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区域医疗信息化是以各个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为基础建立的,所以HIS将扮演重要的基础管理平台的角色。”有HIS专业人士这样认为。 在专业人士看来,如果区域医疗联合体内的信息要交换共享,那么每个医院就都需要有一个信息的统一出口。就目前的情况看,其他系统的信息都要与HIS系统进行交换。因此,HIS不仅是医院必须的信息系统,同时也是信息交换共享的平台。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也可能会通过一个新的出口进行信息共享。因为医院中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并不能直接给出去,而是要经过一层过滤,也叫数据清洗。清洗之后的数据会变得更加完整,补齐缺失的资料。这对于目前医院中异构的系统来说更容易实现。 这显然与HIS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关。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很多医院的HIS都不是产品化基础上的定制,而是完全根据文件整理出来的。“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升级。当医院扩容,需要信息系统同步时,就只能推倒重来。一般三年就要做一次这样的事情。” HIS暴露出的问题很多,这给一些本土的HIS公司带来了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而HIS是否能重塑自己的价值,区域医疗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改写医疗信息化格局 不难看出,区域医疗改变了过去医院各自建立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遵循一定的标准,同时,由于区域医疗信息化变以往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总体规划先行的做法,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一定程度上改写现有医疗信息化格局。 首先,单独的小项目采购可能会越来越少。由于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是由中央、地方和医院三方负担,并且区域医疗又是一个地区的整体规划,因此有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联合招标采购,这给有着完整解决方案和一定咨询能力的公司带来了更多机会。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推出整体解决方案,用以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比如微软Amalga医疗系列解决方案就包括Health Vault、HIS、UIS(统一智能系统)等,IBM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则包括区域医疗信息网络、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医疗协同平台等。东软更是推出了包含软硬件在内的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除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外,还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 同时,咨询也在区域医疗的整体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如何实现区域医疗共享体系方面,IT公司提供了不少好的建议和方案,并且不仅限于技术,还提出医疗改革的一些富有可行性的建议。一些有这方面经验的跨国公司可能会率先进入区域医疗信息化咨询的行列。 其次,规范的项目组的推进可能意味着以前一些占据地市级医疗市场的IT方案商不再有机会,或者机会越来越少。比如IBM就建议成立由所涉及相关机构各方和卫生部标准专家组成的项目推进工作组,实现规范的信息传输与交换、规范的数据结构和模型、统一的术语和数据字典库以及流程的逐步标准化。 不难看出,国际巨头不仅在跑马圈地,更是已经在数年前就有大量研发投入。这给本已激烈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带来了更浓的火药味。
—— 信息源自:比特网
类属:行业资讯
上一个:稀缺医疗器械可进行特别审批 下一个:医疗器械行业即将进入“高标准”时代